早上起床时没什么精神,上班路上觉得一切都灰蒙蒙的,下班回到家,也提不起劲做自己喜欢的事。偶尔情绪低落,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,可要是持续低迷,日子仿佛怎么都亮不起来,难免让人开始担心:是不是自己“有问题”?经常情绪低落,真的是心理疾病吗?还是,这只是现代人常见的小情绪?带着这些疑惑,不少人陷入了反复自责、怀疑甚至恐惧。
情绪低落,其实很多人都有过
回头看看身边的家人朋友,其实大家都可能在某些阶段有过情绪低谷。有些人是工作压力大,有些人是人际关系紧张,也有人是因为身体不适,甚至天气变坏、睡眠不好也会影响心情。这种时候,心里会觉得堵得慌,做什么都不来劲,甚至容易对日常的小事烦躁、失落。其实,短暂的情绪低落是一种正常反应,就像偶尔感冒发烧一样,并不意味着就是“病”。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,叫做“情绪调节窗口期”,有些烦闷,只要过了这段时间,随着生活环境和自我调节,情绪就会慢慢好起来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这种低落持续了很长时间,比如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,影响到了工作、学习、家庭和社交,甚至让人对未来失去兴趣,就不能简单归咎于“压力大”或者“没睡好”了。长期情绪低落,的确可能是心理健康的预警信号,比如抑郁症的早期表现。
长期情绪低落,别忽视身体和心理的“双重提醒”
有的人一发现自己总是提不起精神,就会一味怀疑是不是“心理脆弱”,其实身体状况同样不能忽视。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慢性炎症、内分泌失调、缺乏维生素D、贫血,甚至一些慢性疼痛疾病,都有可能让人情绪长期处在“低气压”。有研究表明,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影响的。身体出问题时,情绪也容易变得低迷,而持续的低落心情又会让免疫力下降,甚至带来胃肠不适、睡眠障碍等“连锁反应”。所以,面对长期低落,既要关心心理,也要关注身体,别让“小情绪”遮住了“大健康”。
日常注意这3点,让自己慢慢走出低落
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总是情绪不佳,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慢慢调整。这三点不是治标,更不是“心灵鸡汤”,而是实实在在被心理医生和健康专家反复强调的日常建议。
第一,给自己留出喘息的空间。
生活再忙,也要给心情“放个假”。哪怕只是每天抽出10分钟,去阳台晒晒太阳,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,或者去楼下慢走几圈,都能帮大脑和身体“重启”。不要觉得只有加班、刷手机才是日常的全部,人其实更需要偶尔“什么都不做”。如果能坚持运动,比如慢跑、跳操、打球、做瑜伽,哪怕强度不高,也能让脑内的“快乐因子”分泌得更多,对心情帮助很大。
第二,规律作息和饮食很重要。
很多人低落的时候,不想吃饭、不想睡觉,结果形成恶性循环。实际上,人的情绪很容易被血糖、睡眠质量、肠胃健康影响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、按时吃饭,避免暴饮暴食、减少高糖高油食物,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,对大脑和内分泌都有保护作用。如果可以,晚上别熬夜,睡前可以听点舒缓的音乐、热水泡泡脚,让身体和情绪都慢慢安静下来。
第三,别让负面情绪憋在心里。
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别人,总觉得“说出来丢人”,或者怕麻烦家人朋友。其实,适当倾诉是情绪健康的润滑剂。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家人、朋友聊聊心事,哪怕只是说说今天遇到的烦心事,也能让心理压力减少不少。如果觉得实在难以启齿,也可以尝试写日记、画画、听音乐,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让负能量“流动”起来。必要时,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不是一种软弱,而是一种负责的自我关爱。
情绪低落不是“懒惰”或“玻璃心”,学会接纳和调整
其实,现代人遇到情绪低落并不稀奇。环境压力大、节奏快、信息泛滥、社交媒体的影响,都会让我们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疲惫。如果身边有人总是心情不好,不要轻易批评他们“想太多”或者“懒得动”,这只会让他们更封闭自己。更重要的是,学会自我接纳,不要苛责自己“怎么老是不高兴”。情绪就像天气,有晴有雨,都是自然规律。给自己一些耐心,允许情绪慢慢恢复,也许会发现,生活还是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小美好。
偶尔的情绪低落,其实是身体和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,提醒我们慢下来、关心自己。但如果低落成了“常客”,就要重视起来。生活不易,照顾好心情,学会自我调节,必要时别怕寻求帮助。毕竟,只有心情亮堂了,生活才会真正变得温暖有力。
创通网-上海配资炒股-股票加杠杆平台-证券配资系统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